中央美术学院王颖生教授到我院讲学并受聘教授
2019.05.23

2019年5月23日下午,中央美术学院教授、博士、硕士研究生导师,我国著名壁画家王颖生教授应邀做客我院,受聘为我院教授,并做学术报告。我院领导、师生代表以及王颖生教授的学生和慕名而来者共300余人参加了报告会。王彦发副院长主持报告会。


王颖生教授的讲座主题为《中国壁画的传统和当代传承创新》,他以年代为界,梳理了中国壁画发展的历程,并分享了当下壁画研究关于传承与创新的研究思考和成果。一部美术史,半部壁画篇,他指出,拔开历史的沉埃,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,研究梳理中国壁画,提取所承载的深厚文化基因,把中国壁画的传统和当代传承创新作为课题研究并应用于当代,是当下壁画研究与创作的重要方向和使命。


王颖生教授介绍,人类绘画最早可追溯到原始时期的岩画,它从一定意义上可归为壁画的发端,后历经先秦两汉、魏晋南北朝、隋唐五代、北宋辽金元至明的嬗变,随着朝代的变迁与更迭、科学与文明的进步,壁画风格由早期的自由洒脱逐渐转换为一种规範化、程式化的特征,画工的技术也更为高超,色彩亦逐渐丰富,以其表现形式的独特性、多样性和表现思想的深刻性而深受世人瞩目。王颖生教授指出,传统壁画在宋以前一直代表着国家意志,绘制于宫廷庙宇,表现朝纲礼乐或人伦教化。后因宋市民文化与文人画的兴起,壁画走入寻常百姓家中,绘制壁画也沦为民间匠人的生存之道。壁画从业者的社会地位自宋之后再无根本改变,失去了应有的话语权。而曾代表中国正统绘画的壁画在清代也几近泯灭,可谓“一部美术史,半部匠人泪”。他还展示了许多与学生共同绘製传统风格的壁画的图片,如河南洛阳天堂塔、山西大同华严寺、善化寺等,感慨壁画文化得以保存至今的艰辛与不易。

关于壁画的传承与创新,王颖生教授认为,通过吸收文物科技保护成果,运用现代数据采集技术,以传统形式和现代材料及手法,在新型支撑体材料基底上制作中国传统类型壁画和创作新作品。壁画艺术将以它的材料与工艺、传承与创新、思想与技术的融合带来全新的生长态势,使中国壁画在未来有更新更好的发展。
王颖生教授的精彩报告,受到了现场师生的高度赞赏。不少师生表示,王教授的报告深入浅出,他讲述了中国壁画的历史、当今和未来,极具理论意义、学术意义和实践意义,使大家深受启发、教育。对王颖生教授受我院教授,大家也表示由衷地欢迎。
报告会结束后,王颖生教授在院领导的陪同下,参观了我院艺术展览厅和教师工作室,对师生的作品进行了认真点评,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提出了指导意见。

王颖生 ,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、博士、硕士研究生导师、修复研究院院长,造型学院党总支书记兼副院长,中国美协壁画艺委会主任,中国壁画学会副会长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、青年画院院委,教育部课题“中国传统壁画教学与保护”负责人。

作品《苦咖啡》参加第八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展并获奖、《踱步之一》获第九届全国美展优秀奖、《踱步之二》获第十届全国美展铜奖、《一代天骄》获第十一届全国美展金奖,《踱步之二》获北京首届国际美术双年展中国青年艺术家奖等。2005年被北京市委宣传部评为“德艺双馨艺术家”。
2009年完成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《香港回归》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,作品被中国美术馆、中央美院美术馆、中国奥委会、深圳美术馆等多家机构收藏。出版著作《走进画家——王颖生作品集》《60'一代——王颖生作品集》《王颖生工笔人物画集》《王颖生水墨人物画集》。
2014年,壁画作品《万国来朝》入选“第十二届全国美展暨中国美术奖·创作奖、获奖提名作品展”并获铜奖,收入《中国美术奖·创作奖、获奖提名作品集》。
2016年10月主笔完成中国文联重大美术创作,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《翻越雪山》主题绘画并被国家博物馆收藏。十月完成中华文明五千年重大历史题材创作《中国京剧-徽班进京》,同时被国家博物馆收藏。